复活一段历史 照亮前行的路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复活一段历史 照亮前行的路

时间: 2024-02-07 09:05 来源: 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 李高艳

      二〇一七年夏,宋主任送来一本《东雷志》。在此之前,作为有着十八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水利人,我对所在单位的历史发展,知之甚少。只是在小县城老人们的言语中,隐约知道这座工程给渭北的经济带来质的飞跃,让灌区人民从缺衣少食的日子奔赴到今天的小康生活。但我和周围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关注过为了这一天,上一代人曾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翻开《东雷志》,极简的语言,一幅幅宏大的劳动画卷展现在眼前,那十三万人在荒凉的黄河滩战天斗地的场景令我思绪久久难平。我知道半世纪前国家积贫积弱,饱受旱魅肆虐的渭北人民挣扎在温饱线上,党和国家在那个时期提出修建抽黄工程时,对于贫穷的旱塬,有多艰难可想而知。父辈们为了子孙不再受旱塬之苦,在半饥半饱状态中,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用身家性命干抽黄,只是这份精神,就值得永远载入史册。当时的黄河滩里,随处可见彩条布旧帆布撑起的家,那时父子、夫妻、兄妹齐上抽黄的情况比比皆是。七十年代生产力低下,一个村的架子车也没有几辆,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人是渺小而又伟大的,他们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肩挑手提,用日复一日的苦熬,用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硬是撑起了这座千秋工程。


      当时工地上流传着一句话: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临时成立的指挥部,临时抽调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临时抽调的各公社最优秀的青年。为了引黄河水上西塬,我的父辈们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这片热土。从建设到竣工验收,十三万人,十三年时间,五十八条鲜活的生命,仅仅这份用生命撑起的厚重,就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读完《东雷志》,陷入沉思。以前在基层上班时,村里有上抽黄经历的人,对抽黄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深情,爱屋及乌到善待我们,那份纯真质朴不是俗世的钱物能替代的。九十年代,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零散故事,并未能撑起年轻的我们对这座工程的敬畏。彼时,我和我的同伴们正在吐槽风起土涌的村道,吐槽微薄的薪水,吐槽我们的双手抡完扳手抡锄头,吐槽厨房除了饭菜没有油。


      九十年代末是一段好时光,改革开放的红利让乡村年轻人的梦想很容易实现。经济蓬勃发展,户籍不再限制出行打工的脚步。只要愿意,人们可以在任何一座城市找一份体面工作,生存越来越容易。于是,抽黄在新一代农村人眼里不再那么重要。人们随便找份工作,比抽黄上班的职工工资还要高,他们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或许抵得上田里辛劳一年。年轻人越走越远,老年人随意种一些易于管理的农作物持守着土地。一起上班的同事,有两个熬不下来,回城了。我们这批新分来的青工,对抽黄的过往更是无心关注。


      弹指一瞬,二〇一五年调进管理局时,我在基层居然工作了整整十八年。长久的基础共经历,使我对水利行业的清苦有了深刻认知,为了给自己一个坚守下去的理由,我开始关注东雷抽黄电力提灌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对渭北乡村的改变。


      合上《东雷志》,一种敬畏敬重凝重,油然而生。作为受益面积最大的合阳灌区,几乎所有四O 后五O 后的农民,都曾参与过抽黄建设。他们从金水沟、北帆村用架子车拉着石头,送到数十里外的河滩,他们在群英洞逼仄的空间抡着铁钎子;他们拉着架子车从千年土崖下取土运到数里外的干渠,他们在高填方深挖方的河滩修肩挑手提,筑起了号称“人工天河”的总干渠。没有碎石机,不上工地的人干完生产队的活后,在家门口日复一日用榔头碎石,以保证工地的米石用量……他们把最好的小伙子送到抽黄,把最好的粮食送到抽黄建设现场!为了修筑这条“人工天河”,他们整整在窝棚里住了三年,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把青春留在荒凉的河滩。他们的勤劳坚守,为的是让东流的河水,西流上塬,眷顾一下西边干旱的黄土台田,让子孙不再受穷。


      走进抽黄灌区,随便聊一段抽黄建设时期的故事都会引起共鸣。村里上了年纪的,十有七八都曾参与过那场旷日持久的劳动,并和这座工程一起见证了渭北农村四十年来的发展。他们说,随着参与过抽黄建设的这一代老人的逝去,这座承载了渭北数代人梦想的工程,会被没有受过艰苦日子的年轻人遗忘。


      这是不应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感于此,决定提笔写一写东雷的故事。彼时抽黄展馆修葺一新,泵站改造基本完成,四个灌区理念与信息化平台在电力提灌单位排在前列,不断创新的抽黄引来全国各省兄弟单位前来考察学习。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突然有一种目不暇接、恍如隔世之感。


      当真正进入写作阶段,奔涌的激情却常常被不经意的原因所击溃,很快便陷入出手不得、弃之可惜之境。那些浩瀚如史诗的建设画面,那些贫瘠而青春的生命,时时牵动着心魂,时时提醒我必须完成。直到二〇二三年初,才写了六七万字。二〇二三年二月去北京参会,会议休息期间,惊讶地发现陈松平老师抓紧时间碎片读书。后来他说,写了几部长篇总觉得自己知识储备量有限,需要大量阅读。我大为惊讶。因为我从未觉得时光如此金贵,也从未如此发奋地读书。开完会,赵学儒老师说:小李,要加油,你也不年轻了,把咱们黄河的故事讲出来,这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前几天听说你们单位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单位,不容易哪!渭北对我的印象是干旱贫穷,这次听说你们灌区许多工作都处在领先位置,很惊讶,好好写写你熟悉的故事。



      面对这些出过数部长篇的老师,感慨万分。他们如此优秀却依然在努力,那么平庸的我有什么资格等一等呢?大约受了鼓励,回来一个多月时间,我居然写了十万字。四月底,《黄河西流去》脱稿。从成文到成书,修改的过程是漫长的,感谢抽黄老一辈的关爱与现任领导们的大力支持。正因着他们的不断关注,使我拥有一颗力求完美的心,让我从繁冗乏陈的啰唆中抽丝剥茧,一点点理出头绪,让那些大白话慢慢有了故事的味道。


      故事遇到对的人,才能成为故事。我要说,讲故事的人,遇到愿意听故事的人,才能有信心把故事讲完,至于好与不好,讲出来后便不再属于自己。复活一段历史,照亮前行的路,此刻我深深体认了作为黄河水利人莫大的职业自豪,必将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奔赴无限辉煌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 61010202000160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