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塘里面有故事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陂塘里面有故事

时间: 2024-01-02 17:09 来源: 喻东平

      陂塘就是池塘,老百姓也称作堰塘。汉中水源充沛,城里城外的陂塘众多,比如城东有汉王饮马池,城南有文庙冸池,城西有鸭儿塘,城北有太白泉和莲花池,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据相关资料统计,1949年,汉中境内共有陂塘10192口。直到现在,也还有6022口。大都分布在丘陵浅山地区,多数陂塘为塘堰(渠)串联、蓄引结合、农闲蓄忙时用的灌溉形式,独立灌溉的较少,部分陂塘还结合发展水产养殖、开展农(渔)家乐经营,给古陂塘利用赋予了新内容。


      汉中市发展陂塘灌溉的历史比较久远。汉中在古代是联系关中与巴蜀的重要节点和通道,境内有汉江、嘉陵江及众多的支流,优越的地理优势和水利条件,加之少战乱少动荡,社会基本保持着稳定,因而保证了陂塘水利得以较好地发展。1965年在汉中市区北郊石马坡、1978年在勉县老道寺发掘的东汉墓葬中,均有陶陂塘与陶稻田模型出土。其中勉县汉墓出土的圆形绿铅釉陶陂池,直径360毫米,高90毫米,壁厚15毫米。池内有泥塑荷叶、莲苞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正中有一大荷叶,叶面一只青蛙,似觅食而跳水状。池底部还散布着鱼、鳖、螺、泥鳅、菱角等,连池边沿的蚂蟥、鸭子都清晰可见。从形状上看,这就是一座人工修建的池塘的模型。


     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的陂塘稻田模型,也是泥质陶,灰色,长方形,中间横隔一坝,一边为陂池、一边为稻田。坝中部安装闸门,闸墩和闸槽合为一体,出水口为拱形洞。从闸槽、出水口的结构看,是一座提升式平板闸门,通过升降启闭闸门控制水量。池底塑有鱼、鳖、螺、菱角等;坝外是稻田,据说出土时可见画有纵横成行的秧苗。就是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镜像。


      这些陂塘及稻田模型的出现,说明至迟在东汉早期,汉水上游地区已有了人工修建的小型水库,方便鱼禽养殖和农田灌溉。《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也有记载:“(湑)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说明西汉初期在城固县湑水河边也建有蓄水灌溉的池塘。汉中市留存下来的陂塘等灌溉工程遗产丰富多样、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内涵丰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汉中市现在还能见到古陂塘。清末,汉中城区附近的古塘池共有12口。其中王道池、下王道池、草池、月池、顺池及南江池,史称“六大名池”,至今仍发挥着蓄水灌溉效益。据现存于汉台区毛寨清道光十三年(1827年)碑刻记载,上述古池均“始于汉代,创于邺侯”。清嘉庆《汉中府志·水利》载:“王道池宽三百数十亩,下王道池、草塘、月塘三池各宽百余数十亩不等,顺池宽二百八十亩,铁河池、江道池、高池、塔塘、三角塘、老张塘六塘各宽百余亩、数十亩不等。”到清末、民国时期,汉中巴山浅山区以及北部丘陵区水利灌溉已有规模,陂塘蓄水随处可见。


      将汉中城区周边的部分古陂塘罗列如下:下王道池(下池),库容19.8万立方米,灌田660亩;顺池,库容16.4万立方米,灌田600亩;南江池,库容10.6万立方米,灌田600亩;首新池,位于武乡镇崔营村西,以养鱼为主,塘面积10亩;金龙池,位于老君镇金星村王家营,现易塘为田,面积80亩;白洋池,位于老君镇龙家咀,改塘为田,面积80亩;莲花池,位于老君镇何家塘,塘面80亩,灌田450亩;草池,在老君镇王道池村西,塘面30亩,以养鱼为主;月池,老君镇徐家营和牛家湾,塘面20亩,灌田110亩;铁河池,位于老君镇王家沟村,面积40亩,灌田140亩;老张塘,在现七里办事处安然寺村,面积20亩,以养鱼为主。


      汉中最著名的陂塘莫过于饮马池。饮马池在汉中城区东南隅,所以也叫东湖。公元前206年,鸿门宴风波后,刘邦听从萧何等劝谏,忍辱就任汉王,率部经子午道来到汉中,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区),驻跸于古汉台。常常饮马于近在咫尺的东湖,后人就称为“饮马池”,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饮马池水面6358平方米,呈椭圆型,四周用青砖和浅红色石条砌成,四季有水。湖西侧清代石坊石刻尚存,池东南角曾有明代古城墙和高约20余米的三台阁,被列为汉中市“两汉三遗址”的重要景区。现存有“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的石刻。饮马池地势低洼,每遇秋雨,水满为患。清嘉庆、光绪年间,曾两次大规模修整。


      三台阁在城墙上,饮马池在楼阁下,高低错落,相互映衬,无论站在城墙上或者饮马池边观看,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从前,这里有传说中的“东塔西影”,是著名的“汉中八景”之一。据说清晨的太阳斜照在东关净明寺的古塔身上,长长的塔影就落在饮马池的水面上,意蕴悠长,可惜现在看不到了。老人说,古塔在三国时代有十三层高,后人重修时少了两层,因此“东塔西影”就看不见了。


      汉中市最美的陂塘要数皇塘了。皇塘也叫王道池,在汉中城区正北十公里处。有这样的传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以图天下”,派丞相萧何创修山河堰,并建皇塘等四大名池,成为境内引、蓄灌溉工程之始。刘邦行王道、兴水利滋养百姓,因此这个池就叫“王道池”,池边的村就叫“王道池村”。周围的村民感念皇恩浩荡,王道池便改称为“皇塘”。


      新中国成立后,皇塘被扩建为小(Ⅱ)型水库,水面250亩,库容13.6万立方米,灌溉水田600亩。现在是一个集农田灌溉、水产养殖、观光餐饮于一体的地方。


      阳春三月,驾车出城约二十分钟,一进入皇塘,一大块一大块明亮的黄色就映入眼帘。水库不大,附近平川与小丘陵并存,视野开阔又起伏有致。路两旁簇拥的全是开得正旺盛的油菜花,黄灿灿、金亮亮,一片黄色的海洋,千亩连片种植的油菜花蔚为壮观。下车漫步到湖边,放眼望去,水天一色,黄绿交错,错落有致的油菜花和高耸的杨树林倒映在明亮如镜的湖面上,美如仙境。极目远眺,皇塘附近平川与小丘陵并存,既视野开阔又起伏有致,天际处也是茫茫的一片黄晕,置身其境,满目皆“黄”,满心皆喜。这里是汉台区油菜花海的主要观赏地,红男绿女在蓝天下拍照,满脸汗水的孩童在花海中穿梭,池塘边的农家乐里人声鼎沸、香气四溢……皇塘,作为离城区最近的观花点,因为一个远古的传说,成就了如今乡村旅游的繁荣。汉中借此契机,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皇塘是最靓的主会场。


      要说汉中市最神秘的陂塘,就是吸呼泉了。沿汉台区武乡镇东沟上走十里,便到了天台山脚下的石堰寺山口,再走五里山路,就是著名的吸呼泉了。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修观音洞碑志”载:“东南诸峰,石磊层积,壁凌空,名曰碑口,下出呼吸灵泉,而灌乎稻田”。朝山的香客、附近的老农,就把吸呼泉描述得神乎其神,说是泉底有一条老龙,被压在大碾盘下,老龙间歇吐出的水,通过碾盘的眼孔流出。所以,地上泉池的水,一忽儿满,一忽儿浅,一呼一吸,神奇极了。你到了吸呼泉边,这里有二、三个锅状的泉池,泉水清冽、莹亮,泉底一沙一石清晰可辨。仔细看时,泉水从地下涌出,但当泉池溢满,泉水就偃旗息鼓了,然后多余的泉水慢慢地向下流淌而去。待泉水只有半池时,它又从地下冒出,循环往复,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地下的泉水在“呼吸”。掬起一捧泉水来喝,甜滋滋、凉森森,胜似甘露……其实,这种间歇泉的地质奥妙早已被人揭秘:简单说来,是地层深处形成空腔,地下水涌满空腔后受压力影响,从岩石裂缝里间断喷发,形成了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不过,可能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影响,或是地质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呼吸泉的“呼吸”现象已经很少出现了。


      凝聚治水智慧、历经千年不废的古陂塘,是汉中人民兴水利、惠民生的生动见证。这些“活着”的水利遗产,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理念,延续灌溉生命、保护历史遗存和工程安全。


      大江流日月,慷慨歌未央。现在,汉中市共有水库359座,总库容6.6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348座。全市有陂塘6022口、泵站140处、机电井17692眼、水闸113座;有万亩以上灌区20个,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63.9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65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达到124万亩。


      历史证明,水利兴则天下定,天下定则人心稳,人心稳则国运昌。水利工程的营建,与农田开发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休戚相关,作用至为重要。城固县焦岩水库即将开工修建,水库建成后,将补上汉中盆地水资源配置的关键一环,自西向东顺时针形成以汉惠渠、石门水库、焦岩水库、灙河水库、南沙河水库、红寺坝水库为关键点的工程布局。千座池塘似天上的星座,万里渠道是人间的银河,这些水库通过渠道将大大小小的池塘串联起来,进而构建联合调度、余缺互剂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点缀其间的水库和陂塘,映射出天汉大地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不仅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带动了乡村旅游、民宿体验、生态休闲等新业态的发展,更为乡村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美了家园,富了百姓,成为“富民新引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 61010202000160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