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和大禹文化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大禹和大禹文化

时间: 2023-06-14 09:30 来源: 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 喻东平

      2023年3月上旬,我随汉江书院组织的汉水流域两汉三国文化及其产业开发考察,经过安康旬阳市时,顺路考察了禹穴。这不是大禹的墓穴,相传大禹治汉水时曾于此歇息睡觉,因而得名。

      禹穴在旬阳市关口镇临江路边,是在高出汉江江面约30米的崖壁上凿制而成,北依山峦,南临汉水,洞前是车流人流过往的公路,旁有古树。在洞穴处俯瞰江水烟波,风景极佳。“禹穴遗踪”也是“旬阳八景”之一。

      禹穴共有石洞2个,相距2米,北依山峦,南临汉水。一穴坐北向南,高2.9米,宽2.5米,深3.4米;另一穴座东向西,略小,洞内凿有神龛,有石像残部留存。洞口石岩上有摩崖石刻两块,一刻隶书“禹穴”两字,为2001年刻写,字迹清晰;另一处刻小楷字三百余个,年代不详,硝迹斑驳,字迹漫漶难辨,记述的是大禹疏河治江的功绩。清代文人郭炎昌曾为禹穴作诗一首:八年风雨遍神州,尚有遗踪汉上留。篆走龙蛇余两字,功成山水奠千秋。不关石纽钟灵异,曾舍舟车暂憩休。明德几经凭眺处,斜阳无语照寒流。

      上古时期,江河泛滥,水患成灾,大禹治水疏浚九州时,带领民夫凿山开河,日夜奋战。当凿到距旬阳县城东60公里外的关口时,山势更加复杂,于是便在山崖上凿出岩洞,作为临时居住之所。此后,世人为缅怀禹王为民造福的功德,便一直在此洞敬香祭奠。每逢香会,香客不绝,求财、求婚、求医、祛病无所不有。

      旬阳禹穴原有大禹石像,后来被毁。现在看到的汉白玉大禹雕像,是2008年12月,旬阳县关口镇人民政府重新塑造的。雕像高1.36米、重1600斤,形如真人,头戴草帽,手持铁铲,风尘仆仆,俨然一副刚从治水工地归来的模样。雕像前的香炉里满插残剩香蜡,供案上常有供品。洞两边石壁上挂满红绸红布,不时有村民前来膜拜,祈求禹神保佑,平安健康。据介绍,这是汉水流域的第一尊大禹塑像。

      据《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这是说,当天下洪水滔滔、水灾为民众大害之时,最高统治者尧把选取治水首领当作头等要事,最后听取大家的建议选定了鲧为治水责任人。

      鲧治水是采用“障”和“堙”的做法,也就是用泥土筑堤防把村落和农田保护起来,治理9年未能成功,鲧被处死。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治理水患,他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堵为疏,采取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即“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尚书·益稷》),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地平天成”。 大禹调集不同部落的人力物力,实行统一指挥,客观上促进了权力的集中与政权的形成,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

      由于大禹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时间久远,除文献记载外,通过治水遗迹、民间传说、石刻图记以及水利史的对应研究,关于大禹的记载和传说,许多都能找到具体的实证。

      在汉江发源地——宁强县西北的嶓冢山下,修建有禹王宫(亦称嶓冢祠)。传说大禹治水,嶓冢山是他亲历的地方。

      四川汶川为汉代汶山郡的核心区、古西羌腹地,是传说中禹的出生地。“大禹兴于西羌”及治水业绩,在岷江两岸广为流传。“石纽投胎”“大禹出世”“禹生禹穴”“禹生刳儿坪”,生动丰富。在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小金等地,共査找到禹迹79处,著名的禹迹有“石纽山”“禹穴”“涂禹山”“天赦山”“飞沙关”“刳儿坪”等,其中汶川最多。

      今天,大禹文化中心和最为活跃地区当属浙江绍兴,这里有禹的陵寝。绍兴大禹文化的形成和研究可以上溯至越王勾践时期。他在建设越国都城时同时建立禹庙,又在临终前对太子兴夷说:“吾自禹之后”,自此奠定了大禹文化在越地的基石。按照《绍兴禹迹图》记述,目前绍兴共有禹迹127处。而《浙江禹迹图》则记录了“浙江禹迹”209处,将大禹出生和归葬之地全部的禹迹路线和相关历史遗存,已互补互证,串连为一个整体。

      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甚至超越了国界,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持续不断的传播和影响力。据记载,在1500年前,日本效仿大禹治理水患,成就卓著,因此日本以大禹为治国和道德楷模。如日本京都宫殿中的《大禹戒酒防微图》,便是以大禹的形象和精神来警示当政者要勤政爱民,防微杜渐,不沉湎酒色。日本自1989年开始启用的“平成”年号,则取自于《尚书·大禹谟》中的“地平天成”。日本的大禹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在日本找到禹迹140处,崇尚大禹、祭祀大禹,成为民风习俗。除日本外,在朝鲜半岛上,与大禹有关的地名有8处,其中5处是自然地名。韩国还有较多“禹”姓及祭祀传承。

      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他已成为中国远古时代治水英雄的杰出代表和民族精神象征。在我来看,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他秉承了科学精神,尊重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面对着滔天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带领民众忘我治理水患,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核心价值是为民除害、无私奉献,凸显人民利益。而最具影响力的则是其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治水精神,也成为中华水文化的基石。

      几千年来,大禹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当代的水利人是大禹的传人。“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正是对大禹精神的弘扬、创新和发展,为大禹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增添了新的光彩,为不断把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⑴ 李宗新《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

⑵ 邱志荣《大禹:从传说到现实》人民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431号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