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陈炉看瓷器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我到陈炉看瓷器

时间: 2021-02-26 14:51 来源: 喻东平

有人说,旅游就是寻找差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铜川陈炉古镇,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去年,到铜川新区参加一个会议,会议承办单位组织与会人员到陈炉古镇参观,带着这个疑问,我第次踏进这个神秘的古镇,踏瓷而行,惊叹于中国古老智慧和精湛技艺之时,尝试着去理解中国匠人1400年的坚守和绵延不绝的传承找寻它与汉中、与石门栈道“差异”。

从铜川新区往东北方向驱车十公里左右,就到了中国陶瓷古镇——铜川印台区陈炉镇。陈炉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也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陈炉的窑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已绵延燃烧了1400余年,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窑火相续不断,烧制陶瓷的最长纪录。时至今日,陈炉的陶工们还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的工艺做着手中的玩意儿  

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千百年来,民窑蜂起,瓷业兴盛,炉火相延,传统的制瓷手艺代代相传,陈炉造就了中国陶瓷史话上的一个奇观一些人更是将陈炉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陈炉古窑址已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是陈炉古镇诸多荣誉称号中最为耀眼的三块金字招牌。

一度热销的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使其原型的陈炉古镇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座炉火千年不熄的古镇,不仅保留了原始、古朴的城镇面貌,更有北方青瓷深厚的文化底蕴,迎接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在这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陈炉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群山围抱之内,山峁起伏之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窑洞和窑炉。红砖砌成的窑洞,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一座座红色的堡垒,衬着雪白的墙面、焦黄的土地,仿佛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

记得第一次来陈炉,还是2015年的国庆“黄金周”。我带妻子女儿去延安旅游,回程走到铜川时天晚人困,就在市区歇了一晚。第二天,联系了同学,他在陈炉古镇担任人大主席,也是古镇开发旅游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他热情邀约我们去陈炉吃饸饹,陪我们去古镇参观。

古镇人家世代制瓷,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用的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唯一不同的是,原来手动的窑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

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还有大量的煤、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丰富的资源为陈炉的瓷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陶工们把山上的坩子石取回来,砸碎、筛细,和成泥,揉一揉,放在悠悠旋着的转盘上,随意拉成各种器物的雏形。一会儿,盆罐瓶壶各色家什的器物坯件,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陈炉最金贵的是窑泥,最富余的是废弃的匣钵。匣钵是一种装瓷坯的土罐子,它使烧制中的瓷器釉面避免受到烟尘的直接熏染,从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匣钵使用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更新,否则就会因为体酥而倒窑。所以被更换下来的匣钵,因为其坚硬、体轻的特点成了陈炉人眼中的宝贝。当地人就地取材,将那些废弃的匣钵,用来砌窑、垒院墙、铺路、加固护坡……因而在窑炉与窑炉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路与路之间竖起了一道道的罐罐墙。随便哪里都能看到将一页页匣钵碎片竖栽在地下铺就的小路。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烟筒也是就地取材,或用粗瓷管,或是底儿上了洞的水缸,或者干脆就用镂空的花瓶,顶不济也是用烧窑后报废的匣钵砌成。

陈炉作为北方民用瓷的主产地,所生产的瓷器多以日用瓷为主,举凡生活中需要的杯、盘、碗、盏几乎一应俱全。只有少量的私人瓷坊在仿制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仿古瓷、工艺瓷。 家瓷坊,我们参观了他家这些年仿制的耀瓷精品。

一只杯中有个龙头的青瓷酒杯,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公道杯。据说它能检验出一个人是否贪杯。原来这个酒杯的奥妙之处在于杯中的龙身上有一暗洞。倒酒时,只要不超过此洞的水平线,那就是一杯美酒。倘若有贪杯者,将酒倒过这条线,酒就会从杯底儿漏出,一滴不剩,以示惩戒,故名公道杯

坯房中,几名女工正在轻快的音乐中描绘、勾线和刻花,神情专注,动作娴熟。一位30岁的女匠人,说她是在这儿干得时间最短的,也有十五六年了,觉得很有乐趣。坯架上,整齐划一地摆满了制作完成的倒流壶的半成品。这种宝贝不仅造型独特,装饰华美细致,更为独特和吸引人的是它壶内结构复杂,有着巧夺天工、出人意料的设计。倒流壶的壶底有一个梅花形状的孔,需要往壶里灌水的时候就把壶倒过来,把水就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直到壶嘴儿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满了。最奇怪的是等灌满水把壶身正过来的时候,水却丝毫不会流出来。喝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其实倒流壶的奥秘在于壶中有一个长长的注水管,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它,水就不会从梅花孔中流出来。所以虽然倒流壶底部有孔,但却能滴水不漏。陶瓷技工们这种以瓷为乐、以瓷为豪的精神炼就了今天的陈炉精神。

在陈炉古镇内颇负盛名的李家瓷坊,摆放着各类手工制作的瓷器单品和套装,我打问起瓷器的价格,并当场购买了一件心仪的瓷器。这件瓷器起名“福在眼前”,是个瓷中瓷,中间有瓷胆,带盖,周身是镂空的变形铜钱,一个个铜钱孔极像观察世界的眼睛,既是一种吉祥图案,也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我是这样想,或许购买是最好的支持,这不仅是对精美瓷器的喜爱,更是对古镇传统制瓷文化的认同。只有瓷器产品走上市场产生了效益制瓷手艺导向为创新方向,才会让耀州窑的炉火烧得更旺、更久。

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漫步炉山,古风犹存,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古窑场、古制品历历在目,故瓷残片俯拾皆是就连烟囱上、房顶上、树上,都用陶壶陶杯陶碗装饰地处炉山之巅、群山围抱的陈炉像一口大盆,居民沿盆边坡势依次筑起窑洞和窑炉,往往地势稍高一家的院落就建在地势低一家的窑背上,层洞错杂,当地人有你家的窑背我家的院之说。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黄土高原的深厚气息,可以细细品味陶瓷艺术的古雅烂漫,可以切身感受窑洞文化的风情多姿,可以心领神会民间建筑艺术的匠心别具。

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构成了陈炉古镇独特的富有油画效果的古镇风貌,民食民膳和民俗风情也是自成体系,二十世纪陶瓷工业遗产与故窑场遗迹古今交织,瓷坊陶吧星罗棋布,古老耀瓷制作技艺仍在眼前展现。人景共和谐,工农文明聚。这是一个能满足各个不同文化层次、雅俗共赏、各得其乐的理想休闲旅游目的地。

塬上人家艳阳娇,碧天若洗景光韶。陈炉古镇并不大,或者从地域面积和旅游规模来说都还很小。但是,它的历史内涵、旅游知名度和文化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它是古陶瓷的活化石,它是北方陶瓷历史和发展的见证,它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也让我看到了秦人的聪明与智慧。

陈炉炳史册,民本精神续。为保护千年古镇原始风貌,传承和弘扬耀瓷文化,陈炉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成立,以恢复原貌,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群众参与,科学开发精神为指导,制定了《陈炉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致力于把古镇景区打造成国家级陶瓷创意产业基地、古镇传统产业升级创意新典范。

古人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通过调查了解我知道,陈炉发展文化旅游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整体保护和开发规划难。原始古朴的风格是陈炉发展旅游的亮点,但要搞好旅游开发,又要发掘保护和展示瓷风古韵,大大的增加了做好整体规划的难度。二是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较差。通往陈炉镇的公路等级低、坡度大集镇内的道路基本都是依山而修,弯道多、路况差。陈炉镇居民引水及陶瓷用水以泉水和河水为主,但随着常年的煤矿和坩土等资源的大力开发,使得现在在陈炉镇即使打口380米深的深井也未必有水。这样的供水环境远远不能满足与旅游配套的住宿、餐饮等要求。镇区周围因为常年的采料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树木较少,生态环境较差。三是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陈炉镇不仅是缺乏旅游业方面的人才,也缺乏古陶瓷研究和现代陶艺开发的人才。陈炉陶瓷现在仍是以家庭作坊式小生产规模经营生存,由父传子、子传孙,陶瓷烧制的成本高、成品率低、收益小。现在很多人为了生活外出打工,一大批老艺人流失,年轻人又耐不下性子学,仍然坚守的艺人也普遍年龄偏大,陈炉陶瓷界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认为,陈炉古镇要发展旅游,必须先将基础设施搞起来,如宾馆、停车场、农家乐、景区环境改造等;制定必要的激励政策,吸引老艺人回归,加强对新艺人的培养,加快陈炉耀瓷的研发,提高制瓷水平。同时应该在保护陈炉原始、古朴风格的基础上将陈炉进行整体包装和开发,定期搞一些诸如祭窑神及陶瓷制作大赛之类的大型活动,通过立体媒体、平面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吸引人们对陈炉镇及耀州窑的关注和参与服务想细节景区形象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以旅游带产业,以产业促旅游,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把陈炉耀瓷文化做大,最终走上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陶瓷制作为参与方式的旅游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 61010202000160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