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红薯

秦水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秦水文化

烤红薯

时间: 2021-01-15 10:32 来源: 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 :喻东平

下班路过街,看到一个小贩正在用大铁桶做的炉子红薯,五六块儿烤好的红薯卧在炉膛上,诱人的甜香飘来,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远方……

  小时候,家住大山里,冬天极冷下午放学回家,家长还没回来,冰锅冷灶没吃的没玩的。我就约上院子里的几个小伙伴,从各自家里捡几样东西装进荷包,在屋后河边僻静的田间地头集中。闲置了一个冬天的农田,稻茬上一层白霜,土层冻得硬邦邦的,我们可以在上面又跑又跳。在田边挖个小土坑,把红薯放入,用土浅浅地埋着,上面生起一堆柴火。大家分工明确,大孩子有的负责捡柴生火,有的刮洋芋皮,小不点儿们则高兴地相跟在田里疯跑

当然,火不只用来烤红薯,我们还在火上支起架子,煮洋芋萝卜汤。勇儿是挖洞搭架的能手,先用粗壮的木棍支起一个高高的三角架,架子中间垂挂起一铝锅铝锅一般是捡了谁家掉了“耳朵”的锅子,两边对称各穿个孔,用一条细细的铁丝穿起来。我主动当“大厨”,煮沸了水,放些刮了皮切成厚片的洋芋萝卜再剜一小坨猪油放水里。洋芋、猪油是趁大人不注意偷出来的,萝卜是从附近地里拔的,如果再里撒点紫菜、放点粉条那就是人间美味了。河边的干柴不缺,火苗也就窜得老高,柴火的烟把铝锅熏得黢黑的,阵阵白气却带出香味。不多时,一锅洋芋萝卜煮烂撒把盐,几个小伙伴就围着小铝锅,你一口我一口舀着分食,吃得浑身热乎乎的,大冬天野地里,映着火光的我们个个冒着汗。

秋天去山坡上捡回来的板栗,易生虫不好保管。家长晾晒半干后,把板栗埋在装满河沙的箱子里,或者干脆放到陶缸里用稻谷覆盖上,不生虫不变质。即使春节拿出来吃,也是脆甜可口的宝贝。孩子们知道了板栗的藏身之所,偷偷去稻谷缸里掏出一大把,洒在三角架下炭火余烬中。一会儿板栗的香味弥漫开来,小伙伴们人手一支木棍翻刨。待到栗壳烤糊,里面冒出白气,用两根树枝夹出来,把栗壳上的灰吹掉,用手掌迫不及待地拍开,滚烫的栗子仁放嘴里,一边哈气一边嚼。有诗云: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陆游也是烧山栗治疗夜间饥饿——那味道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香甜三五颗已足够我回味半生。

喝过洋芋汤,再嚼过几颗烧板栗后,估摸着红薯熟了。于是,用棍子稍微扒开部分炭火,拨去黑黑的浅土,挑一个出来捏一捏,通过感觉红薯的软硬,判断成熟程度。若稍显生硬,则翻个身,继续盖上火灰,再烤一会儿。

我的家乡把红薯叫的“红苕”,在关中则称“红芋”。因为它繁殖容易、南北皆生,一担苗,一担薯具有生命力强、适应力强的品质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我身边的伙伴儿中就有小名“大苕”的,我猜可能是父母期盼他像红苕一样皮实好养。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里,红薯那粗笨的模样、不金贵的身子,始终让人无法割舍。有人这样夸赞红薯:“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带笠谷雨种。苦难贫穷救命时,沙充饥立大功。一点儿不择地产量还很高的红薯,既是一道糊口保命的主食,也是孩子们易得的香甜美食。

终于,人群里发出开吃的欢呼声,大家都急不可耐地刨出自家的红薯,仿佛寻找失散的宝贝。刚拿起,还热腾腾地很烫手,就用两手交替翻倒着,边用嘴巴吹气散热。最喜悦的是掰开红薯那一瞬间,红红黄黄的瓤子冒着丝丝热气,透着浓郁香味。于是,很珍惜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品着。红薯的果肉甜蜜蜜的,它的甜一直甜到了我的心中;红薯的果肉软软的,不用费多大的力咬,只用牙轻轻一磨,果肉就碎了;红薯的果肉粘粘的,只要一张嘴,一些果肉就会粘在你的牙齿上……

经过自己一番劳动获得的食物比家里的糖果点心更鲜美可口。小伙伴们还会掰出一小块,与其他人交换着吃,互相比试谁家的红薯最香、最软糯。要是有人烤出来的是红心蜜苕,立刻被其他伙伴艳羡的眼神包围……吃完喝完,大家一起把地上的火用水浇灭,把铝锅藏进树丛,再去河里把黑嘴圈、脏爪爪洗净,才敢回家。

转眼告别家乡出门求学、工作十余载,偶尔回去,却如匆匆过客。岁月让家属院老屋的土墙风化垮塌,也风化了游子稚嫩的脸庞,但我心中关于儿时的记忆却越来越柔软就如同那炉膛中的红薯,“寒来愿向炉中烤,一捧丹心到汝家。”那份香甜的情思,一直潜伏在记忆深处,撩拨着心弦。

小伙伴们,你们都还好吗?曾经一起烤红薯偷李子捡板栗的伙伴们,是否还像我一样会想起那段悠闲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 61010202000160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