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报:黄河水上旱塬 仓廪实百姓安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

陕西农村报:黄河水上旱塬 仓廪实百姓安

时间: 2021-07-19 05:52 来源: 陕西农村报

      东雷二期抽黄灌区是以黄河为水源的多级高扬程大流量运输距大型电力提灌工程,灌区地处渭南市渭北旱塬地带,东临黄河,北靠桥山,西至富平县城,南邻洛惠、交口灌区。灌区修建总干渠1条、北干渠1条、分干渠6条、支渠65条,各级渠道总长度3117.52千米。建成泵站37座,总扬程272.7米,共安装水泵机组170台(套)。


      作为我省13大灌区之一,工程通水24年来灌溉着大荔、蒲城、富平、临渭4县区39镇126.5万亩农田的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沿线30万人畜饮水问题。

      “灌区是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65岁的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保南村村民王百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当时的他不以为然,随着年岁增长,眼瞅着自家地一年比一年效益好,王百仓才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拿我们这渭北旱塬来说,东雷二黄工程引来了黄河水,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群众的小粮仓满了,国家的大粮仓不缺粮,这不正是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嘛。”

      正如王百仓所说,从1997年6月30日试通水以来,24年,8000多个日夜,东雷二黄灌区始终以粮食安全为己任,在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下,一条条渠道纵横沃野,灌溉万顷良田;一座座泵站翻山越岭,不断抽水上塬;一渠渠“金水”源源流淌,润泽百姓心田……

      1 引来“丰收水” 粮食生产谱新篇

      7月5日下午5时,东雷二黄灌区孙镇总站东六支五斗,王百仓的4亩地已经接水半个多小时。第一畦麦茬地里,先“喝”饱水的玉米苗愈发显得苍翠欲滴。

      “地头的节制闸是2018年安的,用时只要把闸门向上一拉,水就会流到各家地里,方便得很。”看着汨汨渠水流入田间,王百仓脸上挂着惬意和满足的笑容。

      “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这是渭北旱塬地区靠天吃饭的历史写照,也是王百仓难以忘怀的儿时记忆。“那时候吃水都困难,更别提浇地了。年景好的时候,1亩小麦能收300多斤,干旱时只有100多斤,绝收是常有的事。”王百仓表情凝重地说。

      啥时候才能旱涝保收,不再看老天爷脸色吃饭?王百仓在盼,渭北旱塬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也在盼。1997年6月30日,历时7年建成的东雷二期抽黄工程试通水,大荔、蒲城、富平、临渭4县区126.5万亩农田“喝”到了期盼已久的“救命水”。

      “黄河水来了后,当年小麦平均亩产就达到700多斤。”王百仓说,供水有了保障,种庄稼也有了底气。现在一年两料,小麦、玉米轮着种,1亩地赚千把元不成问题。

      从颗粒难收到亩赚千元,东雷二黄工程通过引水上塬,不仅让老百姓浇上了填饱肚子的“救命水”,更让他们浇到了增收致富的“丰产水”。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工会主席张峰告诉记者,工程建成通水以来,累计灌溉农田2776万亩(次),灌区粮食年均亩产稳定在1200公斤以上,社会效益超百亿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2 工作标准化 为农服务开新局

      如果说灌区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那么灌区管理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孙镇总站,悬挂在墙上的一幅幅工作标牌整齐醒目,详尽地阐释了灌区的每一条管理要求;在北干渠首,一渠向西奔流的“金水”,见证着灌区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如歌岁月;在下寨三级泵站,“整洁、规范、素养、安全、节约、满意”12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灌区“6S”管理的生动注解……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2019年11月,灌区率先在机电业务科成立了“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研发小组”,以点带面,全面推行“6S”管理法、“五步工作法”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各项措施共同发力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方兴未艾。

      下寨三级泵站的6S文化广场,就是灌区标准化创建的一个重要成果。广场上,泵站通水时开启的第一台、后被命名为“如斯”的水泵静静矗立,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服役”17年的如斯岁月里承担的使命与荣光。如今,这台水泵已光荣“退役”,不仅形成了一个小景观,也已成为灌区水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去年5月开始,我们围绕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工作标准等6个方面开展工作,一年多来,站容站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泵站管理得到了全面提升。”下寨三级泵站站长曹斌军说,“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事事有人管、管事有标准、事前有计划、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评价,大家为农服务的信心更足了。目前,站上8大2小10台抽水机组正开足马力,为灌区抗旱保苗提供用水保障。”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明确了人员的岗位职责、做事标准、工作流程及考核要求,完善了工程设施,提升了工程形象,有力促进了灌区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打造示范田 农业提质新模式

      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7月5日傍晚,落日霞光为富平县到贤镇惠店村流曲千亩高效示范田笼罩了一层金辉,套种在麦茬地里的玉米苗郁郁葱葱,迎风轻摆。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赵转民沿着田埂小心翼翼地往回走。

      虽然是在示范田里打零工,但赵转民却把这片地当作宝贝。良种厚肥、精耕细作、专家指导、高效节水的耕作方法,让他这个侍弄了几十年庄稼的“老把式”大开眼界。

      摒弃“掠夺式种植”,全面改造地力;利用灌区水优势,进行恢复性种植,这是灌区探索的一种“农水结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一年多来,同地块两季玉米、小麦年产量达到1421.5公斤,吸引了周边村民纷纷前来“取经”。

      “以前我们种玉米都是点播,示范田却是悬播,仔细一问才知道,这样做更便于灌溉。”赵转民说,不仅如此,大水漫灌变滴灌、长畦改短畦等节水技术,再一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建设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按照这一思路,灌区2020年在富平县流曲镇、到贤镇流转千亩土地,打造高效节水示范田。

      张峰算了一笔账:打造示范田投入的是新模式、新理念、新智慧,收获的却是农民的经济账、国家的安全账、社会的生态账,这是灌区服务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一条新路子,接下来将会大力推广。

      沿着灌区一路穿行,所到之处渠成网、林成行、田成方,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干支渠,一座座运行不息的抽水站,将滚滚黄河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绘就了一幅灌区生态美、产业丰、群众富的美丽图景。


      陕西农村报:http://sxncb.joyhua.cn/sxncb/20210719/index.ht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 61010202000160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