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龙首渠 引洛两千载 润泽一方人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

中国水利网:龙首渠 引洛两千载 润泽一方人

时间: 2021-01-21 10:13 来源: 中国水利网

      陕西像一座单膝着地的秦俑,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恰恰位于腰眼、命门之处。这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经两千多年发展为现代洛惠渠灌区,灌溉着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拥有澄城樱桃、蒲城酥梨、蒲城西瓜、大荔冬枣、大荔花生、大荔黄花菜、高石脆瓜等诸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陕西现代设施农业的领头羊。

      龙首渠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是自汉代以来中国农耕文明史和水利发展史的见证。作为北洛河流域最早最宏伟的自流灌溉工程,它肇始于西汉,后筑陂于三国,重开于北周,引洛灌溉显效于唐,不绝于宋元,泉溉于明清,兴建于民国而振兴于当代。它源起汉武盛世治水,助力曹魏统一中原,襄赞北周征发北齐,佐证大唐盛世气象,匡助民国渡过年馑,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灌区文化价值丰富多彩。“龙文化”标识随处可见,自西汉起灌区多次发现“龙骨”,有龙眼、龙珠、龙洞、青龙庙等名胜,以“龙”命名的村镇龙渠、伏龙、龙阳、龙池、龙门遍布灌区。西汉村、东汉村、中汉村自汉武帝修建龙首渠时建村,加之汉帝镇、汉帝村、秦汉行宫、武帝庙在区内星罗棋布,构成丰富的汉文化载体。古老的村落饱含水文化印记,义井、东渠头、西渠头、双泉,以及乾河、洛滨、船头、船舍等村镇或沿河就势,或沿渠而居。同建于金代的温塘塔与常乐塔遥相对望,成为洛河两岸的地标。太白庙、曲里庙、平路庙与管理站融为一体,曾经的祈雨习俗、水神崇拜被现代水利工作者的使命所替代。

      古灌区科技价值独一无二。“井渠法”最为闪耀,龙首渠因之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3.5公里长的铁镰山隧洞是施工中的最大挑战,先民们创造出充满智慧的“井渠法”,河城村至今屹立着七根千年奇柱,见证着这一建筑奇迹。均匀布设的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减少了误差、提高了工效;采取竖井一举三得,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还兼顾了通风采光。“井渠法”因此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井渠遗址已列入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超过20公里的渠道干线采用横绝技术穿过河沟,翻越铁镰山后两端明渠比降合理,衔接顺畅,展示出高超的测量技术。榫卯结构的“人”字形柏木架巧妙地解决了隧洞流沙潜泉滑塌和洞壁重压支护问题。汉代曲里窑址的发现,说明烧造的砖、瓦、陶瓷和预制引排水管道等先进水工建材在施工中得以应用。龙首渠规划科学,渠线布设、灌域控制与洛惠渠基本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灌溉效益。

      民国时期由杨虎城倡修、李仪祉规划实施了有“关中八惠”之誉的洛惠渠,龙首渠跨越时空又回到原点,开始了新的嬗变与飞跃。一坝(龙首坝)二槽(夺村渡槽、曲里渡槽)五洞(一号洞至五号隧洞),撑起了洛惠渠骨干工程架构,以中西合璧技术之典范、十四度春秋历时之长、300万银元花费之巨、52名员工牺牲之大而举世关注。

      李仪祉在这里遇到了与两千年前庄熊罴一样的问题——流沙潜泉导致的隧洞塌方。先后采取了洞室压气工作法、钢板洞壳推进法、改线挖渠法、工作井工作洞法,五易方案,方贯通建成。国联水利专家沃摩度大为赞叹:“世界水利工程,隧洞之长以铁镰为第一”。

      灌区生态价值由来已久。自汉代兴修时即灌溉盐碱地。新中国成立后灌区快速扩建完善,引洪淤灌与计划用水成为灌区的两张名片,改良盐碱地23万亩,消纳流入黄河泥沙近2亿吨。“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长盐蓬草,不长庄稼苗”,这首曾经在卤泊滩、盐池洼一带传唱的民谣成为滩区民众永远的记忆。

      248公里的渠水长年流淌,与10多万株沿渠树木构成天然生态屏障,朝邑湖和卤阳湖因洛惠渠补水而改善生态环境,朝邑湖作为北洛河流域最大湿地晋级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诸多候鸟和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洛水滔滔,花谢花开,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两千多年不懈探索、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成为中华民族在治水中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水利网: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df/shx/202101/t20210121_760714.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水利厅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Shaanxi Province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水利厅

备案编号: 陕ICP备19016449号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9 公安机关备案号: 61010202000160

地址: 西安市尚德路150号 邮编: 710004 电话: 029-61835268 邮箱: sxsl_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