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曾是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区之一,黄沙弥漫、黄土裸露、草木不存、田薄人穷是当时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是黄河流域粗泥沙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何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榆阳区历届政府必须直面解决的难题。榆阳人民因地制宜采取“南治土、北治沙”的策略,以“滴水穿石、水润榆阳、水美榆阳”的精神,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赵家峁村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为了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实现增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新一届村领导班子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村情,科学谋划,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进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揽,以天地人和谐为主线,以发展民生水保为基础,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与民生经济、水保示范与生态清洁紧密结合”为目标,全面展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把水土保持措施做精做细。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创建集小流域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科技示范、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已成为引领我区水土保持治理新方向。
一、案例背景
赵家峁村位于榆阳区古塔镇,距离榆林城区东南30公里,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全村总面积12.6平方公里,总人口754人。以前的赵家峁村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生态环境恶劣,人口流失严重,原有的216户人家仅仅留下22户,零零散散,居住在山里老旧的窑洞里,做饭靠烧柴,吃水靠人挑,耕地全部都是亩二八分的“绺绺地”,妨碍了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影响了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流转零散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一)改革创新、水保先行
发展之初,村民就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实施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而项目用地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村里耕地分散,土地多半荒置,经营权又分散在各家各户的手上,这该怎么办?经过多次的研讨,村委会试行土地流转,成立了“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贯彻落实水利部提出的《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通知》精神,利用5年时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1平方公里,其中:加固骨干坝1座,新建淤地坝2座,谷坊5座,塘坝5座;修建污水生态处理工程1处,蓄水池2座,水窖4座;道路硬化6.67公里,砌护排水沟1.81公里,削坡植草、攀援植物、菱形骨架护坡工程5.2公里,护岸工程1.30公里;营造水保林444.1公顷,经济林30.4公顷,道路绿化5.7公里,坡面景观林1.6公顷,滨海景观绿化0.97公顷,封育治理356.8公顷。引领了全区水土保持治理新方向,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创建集小流域综合治理、休闲农业、水保示范、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示范园。
(二)科学分区、合理布局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园区建设按照五大功能区精心打造,每个功能区又由若干水保措施及功能设施组成。
1.新农村住宅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并整合民营资本投资1800万元建成移民新村。彻底治理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大力开展周边及村内绿化美化,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

2.农业产业示范区。建成设施蔬菜大棚40亩33棚,种植时令水果150亩,山地苹果150亩,酥梨30亩;治沟造地1300亩,其中葡萄酒庄基地300亩,旱作物农业试验田1000亩;河湾休闲农业基地120亩,建成现代养殖区35亩。

3.山水文化旅游区。建成集养鱼、垂钓、水上娱乐、节水灌溉于一体的蓄水塘坝5座,形成水面10公顷,蓄水总量30万立方米;建成游乐景观区13处,发展农家乐修缮旧农居186孔。

4.水保生态景观区。水保生态建设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1平方公里。以赵家峁大梁为中心栽植大扁杏和各种风景树1500亩,打造“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的杏树文化旅游区。

5.生态自然修复区。对园区周边的荒山荒坡进行补植封育,对园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陡崖等地块处采取种植藤本植物等方式,恢复自然植被,净化流域水质,防止风蚀、水蚀。

(三)政府主导、产业优先。
赵家峁村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一是打造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和“老家记忆、难忘乡愁”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度假村。2019年,赵家峁休闲度假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收入1003万元。村民在旅游项目区务工率超过80%,工资性收入达到100万元、户均4000多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5年前翻了2番,达到2.02万元。二是建设设施农业及时令水果采摘区。建成设施产业园330亩,大扁杏水保产业园1500亩,小杂粮旱作农业产业基地2000亩。有15种时令水果已经陆续挂果销售、长势喜人,月月有果品、季季有更新,农业产业实现大丰收。三是融合二三产业。建成现代养殖区35亩、饲草加工场棚1个的现代养殖小区。可饲养羊子3000只,目前羊子存栏量达到1000多只。
(四)科学管护,强化监管。
为了巩固园区建设成果,规范园区后续发展,保证园区正常运行,成立了赵家峁水保科技示范园物业公司。统一园区的管理和正常的运行维护,制定园区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园区运营管护有章可循、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本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且分布不匀的现状,林果花草等生态类措施建设,实行“三年保成活”责任制,按照水土保持工程验收规范,逐年成活率分别达100%、85%、80%的,以5:2:3的比例分三年度拨付补助资金。通过理顺流程和加强监管,工程质量和林草保存率显著提高,工程效益充分发挥,治理成效良好,为后续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成效
近年来,赵家峁村在土地集中流转的基础上,通过实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依托治理成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目前,园区在空间上已经形成了休闲农业、果蔬采摘、水上乐园、科技示范和杏树文化观光等多个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生态文旅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特色旅游,打造了富有“杏花溪谷,峁上人家”和“老家记忆,难忘乡愁”的乡村旅游样板,逐步形成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小康路。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可以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新时期赵家峁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新动能,赵家峁村从原来的贫困村成为了现在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行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高质量小康示范村。
四、思考与启示
(一)竞争立项,以奖代补
将“竞争立项”机制引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谁的积极性高就先支持谁。坚持工程建设“两不修”:群众不同意的不修、群众不参与的不修,并实行了定工程质量标准、定工程补助标准、将政府补助资金直补到工程的“两定一补”措施;同时,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在竞争立项中,对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优先支持、产业效益好的村优先支持。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一事一议”中存在的“事难议、议难成、成难办”的问题,简化了工作程序,缩短了建设周期,有力地推动了水土保持以奖代补工程建设。由于干的都是群众愿意干的工程,且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群众全过程参与,所有工程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群众满意、政府放心。
(二)群众点菜,政府买单
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设计单位,对全村的发展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方案,筛选符合国家支持的建设项目申报对口部门,整合项目、融合资金、集中打造。“十三五”期间,利用“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组织方式,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陕西省水土保持补偿费使用项目在该村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1平方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16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6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20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资金50万元,项目区群众投劳投资90万元。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点菜,政府买单”这种组织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又确保了工程方案的科学性,节约了建设资金。同时财政补助政策也得到了很好落实,激发了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建设的积极性。
(三)三方合作、引进资金
“三方合作”机制是在土地流转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管理薄弱的现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的组织方式。其基本运作模式是:政府牵线服务、公司承包经营,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用土地入股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运营。“三方合作”是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之间的合作,是各利益主体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协会为平台、利益为纽带、引入民间资本形成的三方共赢机制,是集政府主导、合同承包、资金融入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种新的机制既解决了长期制约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护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又解决了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较好解决了以往水土保持工程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
(四)划分区域、归口管理
积极探索水利水保工程的管理方式,一是成立了物业服务公司,理顺了管理体制,解决了过去分级管理,互相推诿扯皮的问题。二是做到责任到人,强化了管理职能,解决了过去职责不明、管理松懈或脱节问题。三是落实了管护经费,保证水利水保工程的日常养护,解决了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四是强化了管理单位的内部管理。现有员工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制、双向选择,增强了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