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陕西省水利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丝路上的水利技法

来源:刘璇 严婵 李春红      发布时间:2023-05-19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追溯“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其一就是“古丝绸之路”。如今在这条丝路上,散布着无数璀璨明珠。井渠法,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成就了西域绿洲文明,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乃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共荣,且传承至今。

丝绸之路路线图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

井渠法是我国西汉武帝时期修建龙首渠时发明的地下渠道施工技术,为竖井与暗渠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史记·河渠书》载:“於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

龙首渠井渠遗址

井渠法西传

说到井渠法的西传就要提及新疆的坎儿井,井渠法自西汉龙首渠修建时发明,经丝绸之路传至西域,当地人结合本地特色发展出了坎儿井,随着东西方贸易的深入,井渠法又传播到了中亚、西南亚等干旱地区。

关于坎儿井的来源,众说纷纭。目前,大体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二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第三种,新疆坎儿井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其中,第二种来源说就是坎儿井起源于中原的井渠法,清末学者陶保廉首倡此说。1891年他随侍父任到新疆,在1897年刊行的《辛卯侍行记》中将坎儿井之法与西汉引洛水的井渠工程相联系,只是没有使用“井渠”一词,他认为西汉辛武贤遣使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就是西域最早开凿的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

井渠法传播路径

西汉张骞通西域,史无前例地建立起与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联系,由此打破东西方长久隔绝的藩篱,也使中原—华夏文明开启了向欧亚大陆中西部渗透和蔓延的历史。从历史上西汉移民实边政策可以看出井渠法的传播路径。

自张骞凿通西域后,汉朝对西域日益重视,到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此后,汉武帝在西域实行移民实边、修渠、屯田,以解决驻军的军粮供给问题。为逃避战乱内地人民大量迁徙到西域从事屯垦,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耕作方法、冶炼技术和铁制农具传入西域,特别是两汉时期的牛耕、铁制农具、水利灌溉技术等传入西域并普及。

王国维据辛武贤事以及唐代《沙州图经》记载,推测汉井渠法随汉在西域屯田传入新疆。他认为井渠法由商胡向西传至波斯,还指出元代文献所载阴沟法及“今京师阴沟”,都属于古井渠法。

史料相关记载

《史记·大宛列传》中有一个故事说,大宛城中本无井,引用城外流水,后在战事中,外城被困,水源切断,因找到了“秦人”,才学了穿井,解决了当时城内严重的断水问题。

《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 ”。意思是汉朝命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一万五千人到敦煌,派人测量地形,树立标记,开凿卑千侯井,向西通渠,准备运粮建仓,讨伐乌就屠。三国人孟康注解“卑鞮侯井”说: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雅丹地貌,罗布泊中的绝地之一)东土山下。其实,“卑鞮侯井”就是“井渠”或坎儿井。

1919年,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明确提出新疆坎儿井源于汉代关中井渠法,并加以详细考证。他判定关中井渠出现在公元前109年塞瓠子之前,而西域直到汉围攻大宛时才向秦人学会凿井技术。

著名水利专家王鹤亭认为,新疆坎儿井来源于中国内地。他将“井渠”或“穿井”的结构细节,和坎儿井的结构和开挖方法进行对照说明。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但与井渠法相比其凿井穿渠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井渠法施工原理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从中原的龙首渠到西域的坎儿井,正是因为“井渠法”这一技术的推广及使用,搭建了中原与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共荣的历史见证。

[打 印] [关闭]